李轨(?—619年),字处则,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隋末唐初割据势力的领袖。陇西李氏之姑臧房世为大族,李轨显然属于姑臧房,但李轨家的前沿后续则史无明文。从其“家富于财,赈穷济乏”(《旧唐书•李轨传》)来看,他们是当地豪族无疑。李轨以官吏、豪族而结交乡里豪杰,共谋起事,也是古来地方政治的共有生态。事实上,在古代地方统治中网上配资股票网,从来都是地方豪族把持话语权,尤其是一些重要事件上,基本都是豪族带领当地百姓,决定本地的态度或走势。
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薛举在金城揭竿而起。李轨看到了割据于河西的可能,遂纠合曹珍、安修仁等,共谋起事。他们以“李氏当王”为口实,推举李轨为首领,囚禁郡将谢统师、郡丞韦士政,夺取了武威的统治权。李轨自号河西大凉王,年号安乐,建官立制;不久,又自称帝,立皇太子,设左仆射,开启了割据河西的行程。
称帝之初,李轨体现出大度包容的治世胸怀,赢得了较为广泛的支持。对于那些被囚禁的隋朝官员,李轨不仅不杀,而且还任之以官,说“义兵之起,意在救焚”,而非“杀人取物”,所以,他任命谢统师为太仆卿、韦士政为太府卿。对于击败薛举部将常仲兴后俘虏的两千人,有人建议要“尽坑之”,李轨拒绝坑杀,而是全部遣散。这些做法,为李轨赢得了道义支持,也体现出割据之初的积极有为。所以,李轨能西向占领张掖、敦煌,南向占领西平、枹罕,拥有河西四郡和临夏、青海之地。游牧于庄浪河川的西突厥一部首领阙度设,也率两千人归顺李轨。大凉割据政权呈现出积极扩张的面貌。
展开剩余59%但时间一久,李轨统治能力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他冤杀了足智多谋、倚为心膂的吏部尚书梁硕,致使人心初散。在河西饥荒时,他吝于散财济民,致使“士庶怨愤,多欲叛之”。他还听信巫人“上帝当遣玉女从天而降”的妖言,筑台以候玉女,多所靡费,“百姓患之”。这些事件,使刚刚聚拢起来的人心很快离散。说实话,是由于河西地区偏远,东边又有薛举、薛仁杲父子抵挡住李世民西进的脚步,所以才给李轨留出了一方独自称霸、作威作福的空间;要不然,凭他的这般统治和实力,根本不值李世民大军一击。
在政治立场上,李轨一心聚保、称帝于河西,拒绝李渊的册封。为了拉拢李轨,李渊甚至称李轨为“从弟”,拜李轨为凉州总管,拜其弟李懋为大将军。假如李轨此时能明辨是非、审时度势的话,他完全可以接纳李渊的册封,长久地接管河西。可遗憾的是,李轨对此根本就置之不顾。这时,滞留长安的富商安兴贵自告奋勇前往河西,企图说服李轨归顺李渊。
安兴贵是李轨的户部尚书安修仁之兄。安氏本粟特人,粟特是中古时期活跃于丝路沿线的胡商群体,他们以经商能力强而闻名于世。武威、长安就居住着大量的粟特人。在武威,安氏早已成为有影响的大族,所以,安兴贵才敢自告奋勇,前往游说。但李轨完全沉溺在自我称帝的麻醉中,说:“彼虽强大,其如予何?”你李渊虽然强大,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种毫无根据的狂妄自大,实在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的味道。
安兴贵不是普通的商人。他见李轨无动于衷,而凉州又人心离散,所以,他凭借安氏在武威的号召力,联合其弟安修仁,以及武威城里面的“胡众”,起兵围城。由此也可看出武威城中的胡商、胡人之多。此时的武威,完全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
李轨当然不甘心被围了,他带兵出城,与安兴贵的军队作战。但此时的李轨早已众叛亲离,面对安兴贵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他也完败而回。回到城内,他叹息道:“人心散矣,天亡我乎!”其所谓“天亡我”,有似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名言,将败亡归结为天命,何其昧也!随后李轨束手就擒,被送斩于长安。(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网上配资股票网
发布于:北京市闻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