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曾经是一片浩瀚的湖泊,是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多条大河的交汇之地。它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泊网上配资股票网,水域辽阔,生态丰富。然而,随着20世纪中期的到来,塔里木河的水流逐渐减少,周围的荒漠化程度加剧,湖水的退缩变得愈加明显。到了1970年代末期,罗布泊完全干涸,曾经的湖泊已经化为一片苍茫的荒漠。此后,这片地域逐渐成为禁地,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生命禁区”。
然而,正如人类不断挑战大自然的极限,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充满了未知的奥秘。对于探索真理的渴望,驱使着一些勇敢的探险者踏上这片禁地,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位名叫彭加木的生物化学家,就对罗布泊深感兴趣,他多次组织考察队,深入这片神秘的土地进行科学探索。
展开剩余82%彭加木,广东番禺人,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之后成为北平大学农学院的助教。后来,他又加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专注于植物病毒的研究。当中科院组织一项综合学科的边疆资源调查时,彭加木毅然决定放弃去苏联学习核磁共振的机会,选择前往新疆开展实地考察。由此,他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多次前往,亲自帮助改建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也逐渐开始关注起了罗布泊的独特生态环境。
彭加木第一次来到罗布泊外围进行考察时,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经过分析,他认定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片被他认为是宝地的区域,最终成了他生命的终点。彭加木在罗布泊的失踪,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要追溯到1957年。当时的彭加木刚刚从一次考察中收获满满,正当他沉浸在对新疆自然景观的热爱中时,命运却突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被诊断出患有胸腔纵隔恶性肿瘤。为了治疗,他不得不返回上海,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幸运的是,治疗效果显著,他摆脱了病魔的威胁。但即便身体刚刚康复,彭加木依旧没有停下他探索自然奥秘的脚步,他毅然再次返回新疆,随后又前往云南、福建、陕西、甘肃等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资源考察,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1964年3月,彭加木再度回到新疆,这次他专注于罗布泊的考察。在罗布泊外围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探索之后,他收集了大量水样和矿物标本,并得出结论:罗布泊蕴含着巨大的科研价值。13年后,彭加木再次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这一次,他对罗布泊的兴趣愈发浓厚。
1980年5月,彭加木决定进行他第三次深入罗布泊的考察。他带领着一个综合考察队,继续在这片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地区进行勘探。经过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这支考察队成功地实现了由中国自己人组成的首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的壮举,并收集了大量一手科考资料,为后续的罗布泊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考察临近结束时,情况却急转直下。考察队员们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汽油和水几乎用尽。彭加木提出一个冒险的建议:继续向东南方向深入探险,寻找新的穿越路线。尽管队员们因资源匮乏强烈反对,但在彭加木的坚持下,他们同意继续前进,只要物资消耗到一半时,必须立刻返回。
6月17日早上10时,考察队到达库木库都克附近并扎营。但就在这时,队员们发现彭加木不见了。他们找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道:“我往东边去找水井,彭,17/6,10:30。”当时,沙漠中的风沙已非常严重,环境极其恶劣,单独行动几乎等同于自寻死路。队员们按照彭加木留下的脚印寻找,足迹一直延伸至17.5公里外,然后突然消失。唯一的线索是一些大白兔奶糖的糖纸,随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彭加木的踪迹。
随着军方的加入,开始了大规模的搜寻行动,动用了数十架飞机和数百辆汽车,投入了几千人次进行地毯式搜索,但彭加木依然无影无踪。彭加木的失踪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对于彭加木失踪的原因,有三种主流的解释:一是他叛变投敌,但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彭加木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且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二是他在考察过程中突发疾病死亡,但这种说法也无法令人信服,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在失踪时突然死亡;三是他被谋害,这一说法得到了较多人支持。因为在极其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彭加木的足迹仍然被找到,而且他遗留的纸条日期被人为涂改,这些细节都使得“被谋害”这一假设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唐守业,作为中国调查彭加木失踪案的第一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揭开这一谜团。他透露,距离真相已经不远,尽管由于一些原因暂时无法公开他的调查结果,但他坚信彭加木并非遭到谋害。这样的声明再次让谜团变得扑朔迷离。彭加木失踪之谜,至今仍没有确凿的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彭加木的失踪事件逐渐演变成一段传奇,一个未解的谜团,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耐心等待,直到有人能够揭开这一真相。
参考资料:《中华著名烈士》/《中外科学家家庭生活轶事》等网上配资股票网。
发布于:天津市闻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